
?
圖為“玲瓏枕”
?
? ? 不久前,北京云藝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玲瓏枕系列之夫妻靈犀枕”榮獲農業部頒發的全國休閑農業“產品創意金獎”。當喜訊傳到合作社所在的京郊密云縣生產集聚點——石城鎮石塘路和果園街道時,引起了村民熱烈的歡呼。在他們心中,這絕不是一面獎牌,而是庫區農民致富的希望和他們的“老朱”——朱會萍為此嘔心瀝血的故事。
?
? ? “懶人村”中勤快人
?
? ? 朱會萍今年41歲,出生在湖北省隨州市的一個偏遠小村,1997嫁入北京市密云縣石塘路村。小村東臨著“燕山明珠”之稱的亞洲最大人工湖密云水庫。小村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由于水庫的存在,嚴格控制會產生污染的行業。既要為首都守護這“一盆清水”又要尋找出一條致富的道路,這個問題困擾著石塘路村村民。
?
? ? 客觀地說,石塘路村曾經有過令人無比羨慕的歷史。由于地處潮白河畔,這里曾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有燕地天府之美譽。但隨著修建密云水庫,他們失去了大片田園,只能靠享受庫區村的政策拿政府補貼維持生活。村民雖然吃不好,但也餓不著。久而久之,村里的一部分人無所事事便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加入了牌桌和麻將桌。為此總能聽到一些因為輸贏引起的吵架聲和哭鬧聲,石塘路也成為有名的“懶人村”。
?
? ? 朱會萍并不滿足現狀。2000年春,得到鎮政府發展農業養殖的消息,她覺得這下可好了,既能照顧家又能靠養殖掙錢貼補家用,當即去有關部門報名,訂了雞雛。好景不長,2005年的一場“禽流感”讓朱會萍的第一次創業受到沉重的打擊。
?
? ? 創業的失敗沒有讓朱會萍灰心。2005年底,她得知鎮婦聯組織全鎮婦女免費學手工鉤織技術,又去報名參加。因為鉤織工藝品不會像養殖那樣承擔太大的風險,本身就擅長做手工的她通過三天的學習,很快就掌握了鉤織技能。
?
? ? 石塘路村很多家庭婦女對此特別羨慕,都想通過跟朱會萍學手藝致富。她看到姐妹們都想自力更生致富,便把她們集中起來免費教。她想,一人富不算富,我為什么不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呢?于是,帶領鄉親們致富這個想法在她腦海中逐漸形成。
?
? ? “木節畫”里撈“真金”
?
? ? 組織鄉親們生產鉤織工藝品,讓朱會萍嘗到了一些甜頭,也讓她感到不小的壓力。當時她想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把當地的手工藝品做出特色來,讓鄉親們盡快增收。
?
? ? 在一次鎮婦聯組織的參觀學習中,她似乎找到了靈感。回到家中,她解開一捆堆在院外的栗子樹枝,挑選了一些尺寸合適的枝條,悶在屋里研究起來。花了足足三天的時間,她用剪碎的木節繪制出了一幅幅圖畫。她捧著用木節制作的略顯生澀的生肖畫找到鎮黨委領導請她賞評,得到了贊賞與鼓勵。此后,她堅定了把木節畫做成當地特色手工藝精品的信念。
?
? ? 2007年11月,她制作的第一幅木節畫作品《農耕圖》在密云縣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辦的活動中展出,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等各級領導的贊揚和好評,并以660元的價格被人買走。此后,她又制作出多幅木節畫作品,也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
?
? ? 2008年4月,朱會萍開辦了北京石城山緣手工藝品加工廠,并注冊了“山緣”牌商標,同時向國家版權局申請注冊了木節畫專利。資金不足,朱會萍就背著愛人,忍痛變賣了自己結婚的金銀飾物交付了專利的費用。2009年,石城山緣手工藝品加工廠完成了大、小訂單9張,共制作大、小木節畫及畫框1078件,銷售額達11萬元。參與其中的村民人均月增收400元。2010年,朱會萍在密云縣成立了縣里第一家民間創意和傳統為一體的“北京云藝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商標“云藝古坊”。合作社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
? ? “玲瓏枕”圓小康夢
?
? ? 開弓沒有回頭箭。隨著合作社事業的發展,要求加入合作社的人與日俱增。特別是全縣那些家庭極度困難的農村婦女及殘疾人,入社的愿望更加強烈。
?
? ? 面對這些弱勢群體姐妹們的期盼,朱會萍既感動又糾結。她那副瘦弱的肩膀,哪能挑得起這么多人的重托呢?此時,她想起了自己在困難時受到鄉親們幫助的那些往事。她想,一個人應該時刻記住知恩報恩。在困難面前,怎么能退縮呢?于是,朱會萍又動起了開發新產品的腦子。
?
? ? 朱會萍覺得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東西不會過時,這讓她想起了小時候奶奶給她做的枕頭。那枕頭像個魔方一樣四四方方,四周都有孔洞,枕起來很舒服。能否開發這種產品呢?她四處奔走找一些老藝人,最終只打聽到那個神秘的東西叫玲瓏枕,究竟如何做還是沒搞清楚,不過有了名字就有了希望。
?
? ? 在一次展會活動上,朱會萍意外發現了這個類似兒時記憶的東西,一打聽確實是她苦苦尋找的玲瓏枕。回到家中,她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把自己一人關在工作室里,憑自己那點兒天賦,根據記憶開始做這個看似簡單的六面都有孔的正方體——玲瓏枕。經過無數次不眠不休的鉆研,朱會萍成功了!
?
? ? 玲瓏枕制作得非常精美。2011年10月,朱會萍抓住傳統節日國人互贈禮品這一特性,決定拿出新的創意產品在這個春節試一試。出乎她意料之外,剛剛做完六百多只,幾個老客戶就開始爭著訂貨了。此后,玲瓏枕的銷售高歌猛進,越來越好。
?
? ? 天有不測風云。沒想到,正當合作社的發展順風順水之際,傳來了馬路加寬需要拆遷她們的加工點房屋的消息。這是婦女姐妹們的希望之屋,要是拆了以后去哪里經營呢?一時間,朱會萍腦海中一片空白,她深知自己所面臨的困境。回到家中,她是一臉的難色。社員們其實早知道這件事,只是怕她著急誰都不愿意說。幾經周旋,經營地點仍無著落,為此朱會萍急得滿嘴長出了血泡。看到這種情況,姐妹們無法用語言安慰她們的主心骨“老朱”。她們只是悄悄地把加了白糖的綠豆湯送到朱會萍面前,讓她敗敗火。端起綠豆湯,朱會萍哭了。她想,有人關心真好。為了姐妹們的小康期盼,再苦也值了。好在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問題得到了緩解,使合作社重新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
?
? ? 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如今,朱會萍創辦的合作社已有成員336戶,能夠制作布藝、草編、木節畫、根雕等179個種類的手工藝品。每個月都有三、四萬元進賬。成員的月收入,也在不斷增加。除了村里的姐妹,她還把扶貧的范圍擴大到了更多的鄉村。
?
? ? 事業的成功,使朱會萍這名普通的鄉里妹子及文化創意產品,逐漸得到社會的贊許和認可。在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活動中,她榮獲了“傳統民俗技藝大師”稱號。隨著時間的更替,朱會萍這盞庫區山村的明燈將照亮更多農民的圓夢小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