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位于密云縣的北京云藝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玲瓏枕系列之夫妻靈犀枕”榮獲農業部頒發的全國休閑農業“產品創意金獎”。當喜訊傳到合作社所在的京郊密云縣生產集聚點——石城鎮石塘路和果園街道時,引起了村民熱烈的歡呼。在他們心中,這絕不是一面獎牌,而是庫區農民致富的希望和他們的“老朱”——朱會萍為此嘔心瀝血的故事。
朱會萍今年41歲,出生在湖北省隨州市的一個偏遠小村,1997嫁入北京市密云縣石塘路村。小村東臨著“燕山明珠”之稱的亞洲最大人工湖密云水庫。小村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由于水庫的存在,嚴格控制會產生污染的行業。既要為首都守護這“一盆清水”又要尋找出一條致富的道路,這個問題困擾著石塘路村村民。
客觀地說,石塘路村曾經有過令人無比羨慕的歷史。由于地處潮白河畔,這里曾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有燕地天府之美譽。但隨著修建密云水庫,他們失去了大片田園,只能靠享受庫區村的政策拿政府補貼維持生活。村民雖然吃不好,但也餓不著。久而久之,村里的一部分人無所事事便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加入了牌桌和麻將桌。為此總能聽到一些因為輸贏引起的吵架聲和哭鬧聲,石塘路也成為有名的“懶人村”。
朱會萍并不滿足現狀。2000年春,得到鎮政府發展農業養殖的消息,她覺得這下可好了,既能照顧家又能靠養殖掙錢貼補家用,當即去有關部門報名,訂了雞雛。好景不長,2005年的一場“禽流感”讓朱會萍的第一次創業受到沉重的打擊。
創業的失敗沒有讓朱會萍灰心。2005年底,她得知鎮婦聯組織全鎮婦女免費學手工鉤織技術,又去報名參加。因為鉤織工藝品不會像養殖那樣承擔太大的風險,本身就擅長做手工的她通過三天的學習,很快就掌握了鉤織技能。
石塘路村很多家庭婦女對此特別羨慕,都想通過跟朱會萍學手藝致富。她看到姐妹們都想自力更生致富,便把她們集中起來免費教。她想,一人富不算富,我為什么不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呢?于是,帶領鄉親們致富這個想法在她腦海中逐漸形成。